推拿治疗小儿厌食82例
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10/2/22 14:52:19 点击:11266次 |
|
0 |
|
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 陈金凤
《江苏中医》2000年第8期
关键词:小儿厌食、脾运失健型、脾胃气虚型、胃阴不足型、推拿
小儿厌食为儿科临床常见病症,在城市儿童中发病率较高,以1--6岁小儿为多。笔者于1991年10月—1998年10月,运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82例。经与采用中成药治疗的40例进行对照比较,疗效满意 。现小结如下:
1、临床资料
1.1 一般资料
122例患儿均来自门诊。治疗组82例中,男38例,女44例;年龄最小9个月,最大7.5岁。其中1岁以下11例,1—3岁34例,4—5岁24例,5岁以上13例。病程最短2个半月,最长2年以上。对照组40例中,男22例,女8例;年龄最小9个月,最大7岁。其中1岁以下5例,1—3岁18例,4—5岁11例,5岁以上6例。病程最短2个月,最长2年。
两组年龄、病程相似,均排除因其它疾病而出现的食欲不振者。
1.2 诊断标准
(1) 以厌食为主症,无主动进食欲望,食量较同龄健康儿童明显减少。
(2) 厌食病程在2个月以上。
(3) 排除肝炎、慢性肠炎、菌痢、结核等其它慢性疾病。
1.3 分型
(1) 脾运失健型:厌恶进食,食不甜味。常伴嗳气泛恶、胸闷脘(wǎn)痞(pǐ)、大便不调;苔白腻或微黄、指纹紫滞、脉有力。
(2) 脾胃气虚型:不思进食,形体偏瘦,常伴面色少华,精神不振,食少便多,或夹未消化物;舌淡、苔薄白、指纹淡红、脉无力。
(3) 胃阴不足型:不喜进食,口干多饮;常伴面色萎黄、皮肤失润;大便偏干或干结。舌偏红少津、苔少或花剥。部分患儿烦闹少寐,手足心热,指纹红,脉细。
2、治疗方法
2.1 治疗组
(1) 常规手法:补脾经100--300次,揉中脘100--200次,摩腹5分钟,捏脊3--5遍,按揉足三里50--100次。
(2) 对症手法:对脾运失健型加揉板门100—300次,运内八卦100—300次;脾胃气虚型加揉外劳100—300次,推三关100—300次;对胃阴不足型加清肝经100—200次,补肾经100—300次。
本法每日1次,7次为1个疗程,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。
2.2 对照组
口服中成药健儿口服液。用量:1岁以下每日3次,每次5毫升;1—3岁每日3次,每次8毫升;5岁以上每日3次,每次10毫升。连服2周后统计疗效。
3、疗效观察
3.1 疗效标准
1) 痊愈:食欲恢复正常,面色转红润,睡眠安宁,大便正常,体重增加。
2) 显效:食欲明显增进,偶有挑食现象。
3) 有效:食欲有所增加,其它症状减轻,时有大便不调。
4) 无效:经治2个疗程,食欲无增加,全身症状无改善。
3.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表(略)
经统计学处理,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,有高度显著性差异(P〈0.01),说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。
4、讨论
厌食属祖国医学“恶食”、“不思食”等范畴。其发病原因多为饮食不节,喂养不当;或父母缺乏育儿保健知识,食物过于精细或过多给予肥甘厚味,损伤脾气;也有因婴儿期未按时添加辅食,断奶后不能适应普通饮食;或因小儿时期生活无规律,不按时进食,挑食,脾胃损伤,脾运失健而造成。本病一般属于脾胃轻症,预后良好。但运化功能失健与脾气虚弱、胃阴不足证可相互转化。脾运失健者失于调治,久病转虚日久也演变为疳症。现代医学认为:小儿厌食除上述因素外,与患儿体内缺乏多种微量元素(特别是锌、硒)有关,可参考实验室测定结果进行判断。
笔者根据小儿时期稚阴稚阳、为纯阳之体,皮肤娇嫩、感触灵敏、易于接受经气之功能的生理特点,和小儿脾常不足的理论,采用上法治疗,对不同类型的厌食,选用不同的手法,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的特定穴位,诸穴同用,共奏调理脾胃、消食和中、增进食欲之功效。
用现代医学观点分析,推拿手法的刺激可促进胃肠蠕动,增加胃液及胃蛋白酶的分泌,从而改善食欲,达到治愈目的。对锌等元素缺乏的患儿,应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数据,适当补充含相应微量元素的药物和食物,以改善味蕾的敏感度,提高消化功能,使厌食症得以消除。